您好,欢迎进入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kaiyun海外登录生产厂家,专注于聚脲喷涂机,高压聚氨酯发泡机设备,聚氨酯喷涂机设备定制设计。

7*24小时全国热线:

15269167038

新闻中心

应急聚焦|一周应急聚焦(2023年3月27日-4月3日)

时间: 2024-01-25 15:11:11 |   作者: 新闻中心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人民政府3月28日通报,3月27日14时30分许,该县崔尔庄镇东村一废弃冷库在拆除过程中发生火灾。消防、公安等单位全力扑救,至22时55分火灾彻底扑灭,共搜救出11人,均无生命体征。截至4月2日晚,新京报、中国新闻网、红星新闻、环球网等媒体也进行了有关报道。其中,北京日报的一则相关报道获得了1400余条评论。

  据河北日报消息,3月28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视频会议,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排查整改,以扎实细致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强调,要对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做全面彻底排查,坚决做到“不贰过”。

  据悉,事发的崔尔庄镇东村距离沧州西高铁站20多公里,当地红枣产业发达,早在2017年红枣加工量约占全国总加工量的70%,所以当地对于冷库的需求量很大。据上游新闻报道,多位当地村民证实,冷库所在区域已被崔尔庄镇政府征用,此次发生火灾距当地政府发放搬迁通知不到一个月。据核实,当地政府于3月8日发布搬迁腾屋通知,冷库拆除工作开始于3月25日。目前,当地官方尚未公布火灾原因。据上游新闻报道,一位遇难者家属称,听闻可能是冷库里残留的一些制冷剂导致事故发生,当地也盛传可能是工人拆除时使用切割机产生火花引燃了易燃物。

  封面新闻报道称,有知情的人说,这次冷库拆除工作已持续4天,施工前3天都可以闻到难闻的气味,一名工人因为身体不舒服第4天没去,躲过一劫。事发当日火灾发生得很快,还发生了爆炸,冷库只有1个出口,仅有3人成功逃生。封面新闻还检索了解到,近4年当地至少发生过3起有记录的冷库火灾事故。

  有网民分析:“冷库的制冷剂是氨,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在冻结站和辅助设备间不能有明火。在制冷剂未抽空或未置换完全与大气接通的情况下,严禁拆卸设备做焊接作业。应该是拆卸的人不专业,导致意外发生”;“我家干过冷库,知道里面是用的保温材料,这就是典型的安全生产问题。拆除冷库,必须要先清理内部设施,然而在清除内部冷却管道时忽略了墙体的防火性能,可惜、可叹、可悲”。

  还有网民分析:“制冷剂肯定是氨,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拆除管道时用了切割机,切割的时候有火花和管道里面残留的氨液接触发生意外事故;二是由于是拆除的基本都是老库,保温用的都是聚氨酯喷涂,也可能是切割的时候火星溅射到保温上引起的事故”。“在冷库里切割施工也要专业操作,首先动火动焊要通过审批,此外还要做好现场防护,“落实专人保护,配备灭火器材,动火周边要做好可燃物的清理和防护。”

  现场视频显示,一间仓库样子的房子两侧不断地冒出浓烟,几乎已经蔓延到主路上,很多附近的村民均看到了天空中的浓烟。津云新闻报道,“来了很多消防车和救护车,在冷库两边一起救援,一直烧到了晚上火才灭。”附近村民和记者说,他看到冷库位置冒烟时,就前往救援。当时烟已经很大了,人根本没办法靠前。“上去已经没用了,只能增加伤亡。”

  津云新闻记者从一位冷库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冷库制冷剂大多使用的是液氨,这次的火灾很可能是废弃冷库的管道里还有以前存下来的液氨没有抽干净,工人在作业时可能会引起了氨的泄漏。“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氨遇明火爆炸会非常快,火势迅猛并伴有浓烈的烟。在制冷剂未抽空或未置换完全与大气接触的情况下,是严禁拆卸设备做焊接作业的。”该工作人员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人员不熟练,拆除前不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安全保护措施的确认及试探破口等流程导致。“我们都感觉应该是这样,不然不至于那么多人跑不出来。”该工作人员表示,现在都是大家的猜测,具体的原因还需要等正式通报。

  有网民表示:“严查每个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必须严查重处”;“期待调查的最终结果,11条人命,11个家庭,希望做好善后工作”;“默哀!请尽快公布事故原因,全国吸取经验教训”。

  3月30日下午,首次长三角化学灾害医学应急演练举行。据介绍,长三角区域的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较多,也比较集中,仅上海地区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的单位超过5000家,每年通过种种方式进入上海的危险化学品多达万余种,数量达4500万吨,近年来国内外连续出现多起群死群伤的化学中毒事件,敲响了警钟。为此,三省一市将形成化学灾害医学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并扩大演练参与范围。

  为充分发挥本市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市应急局在全市范围组织并且开展“申城应急先锋”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报道本市应急系统一批“政治过硬、事迹突出、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激励本市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调查情况。在各地区近500万人一起努力下,我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突发性强、致灾强度大,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灾害越是多发严重,越要注重在“防”上下功夫。做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深化普查成果应用,将更好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摸清灾害脉络,丰富普查成果“应用场”。普查的目的是成果应用。此次普查基本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实现普查结果可看、可存、可用,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决定依据。一方面,以查促改,通过普查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通过综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科学指导安全生产建设。

  促进信息共享,绘好防灾减灾“作战图”。自然灾害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种灾害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灾害,具有连锁效应。因此,防灾减灾工作有效运转需要跨地区、跨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实现业务部门相互连通,让公众随时随地获取灾害性天气信息,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综合救援力量、灾害发生点等信息融入应急指挥“一张图”,形成统分结合、多方联动的防灾减灾治理新格局。

  加强安全教育,筑牢防灾减灾“防护网”。面对自然灾害,做到临危不惧、有效撤离、保护好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必要进行常态化防灾减灾教育。去年,四川发生6.8级地震,雅安一幼儿园160多名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仅用一分多钟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避险”,说明多年来防灾减灾教育卓有成效。充分的利用此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推动防灾减灾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引导群众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提升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营造安全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与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一同面对的挑战。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才能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徐海;来源:安徽日报评论部)


关注微信号
网站首页 产品分类 电话联系